总则第三条:规定会员、志愿服务和青少年工作
文章来源:1191 更新时间:2018-11-06 [字体:大 中 小]【关闭】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并缴纳会费的,可以自愿参加中国红十字会。
企业、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通过申请可以成为红十字会的团体会员。
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
国家支持在学校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条文释义】
本条是关于红十字会会员、志愿服务和青少年工作的规定。
一、关于个人参加红十字会资格的原则规定
本条第一款是关于个人参加红十字会资格的原则规定,有四层含义:第一,国籍原则;第二,无歧视原则;第三,承担义务原则;第四,自愿原则。
(一)关于国籍原则
红十字会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自愿参加红十字会。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宪法所承认的公民,是以他(她)是否具有中国国籍为前提。
红十字会法规定:只有中国公民才可以加入中国红十字会。这就是说,不具有中国国籍的外国自然人是不能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的。
(二)关于无歧视原则
无歧视原则也是不受歧视的权利。它要求社会不能因年龄、性别、种族或肤色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劳动法等,分别规定了妇女、残疾人等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受教育权、劳动及劳动保护权等。同样,作为公民的权利之一,参加社会团体的权利也必须得到保障。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规定: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只要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并缴纳会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可以自愿参加中国红十字会。这也符合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中的普遍原则。
(三)关于承担义务原则
法律义务是对依法必须作出的行为的确定形式,即要求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
作为社会团体的成员按照章程的规定缴纳会费,体现了会员的一种义务,体现了会员与团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成员为团体的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团体为成员提供一种归属、一种保护、一种互助互济、一种精神上的需要等。
(三)关于自愿原则
首先,这体现了宪法规定的公民结社自由的权利。一方面是保护公民组织社会团体的自由;另一方面是保护公民参加社会团体的自由。即,有参加、也有不参加社会团体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1
红十字会法规定了加入红十字会人员的条件,既符合我国宪法基本原则,也符合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要求,在法律上保证了红十字会组织的合法性,以及会员的合法性。
二、关于团体会员的规定
本条第二款是关于团体会员的规定。
本次法律修订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的实践,增加了团体会员的表述,对参加红十字会的团体会员作出了明确规定,团体会员单位确定为:“企业、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规定了参加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申请”可以成为红十字会的团体会员。该条对中国红十字会推进组织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社会资源动员力,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本次法律修订在总则第三条增加了“企业、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通过申请可以成为红十字会的团体会员”,为规范和推进各级红十字组织开展“团体会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三、关于国家鼓励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主体范围的规定
本条第三款是关于国家鼓励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主体范围的规定,即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该款是本次法律修订增加的条款。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基本原则的“志愿服务”原则是指:本运动是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好处。红十字志愿服务除了具有志愿服务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参与人道救助而不期望从中获得任何好处、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是以人道救助为核心,围绕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维护人的尊严而开展志愿服务。
三是倡导社会新风尚,人道救助与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等工作密切相连。相当部分志愿者还具有直接作为“捐献”者的鲜明特点。
新修订的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参加红十字志愿服务”,使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法律依据,不仅是对红十字会的工作职责要求,也是对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和广大红十字志愿者的高度肯定。
四、关于在学校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规定
本条第四款是在学校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规定。是本次法律修订增加的条款。
在学校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吸收青少年参加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加强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两岸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助,发挥红十字组织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独特作用。增进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两岸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助。”
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新编高等小学校教科书《新国文》的第十五课为“南丁格尔”、第十六课为“红十字会”,在学校向青少年学生广泛传播红十字知识和理念。1934年,中国红十字会在发起第一次征求会员活动时,就明确规定设有“学生会员”。1937年,淞沪抗战时期,上海童子军佩戴红十字臂章,配合红十字救护队员活跃在救护伤病员的第一线。1948年1月,当时的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红十字少年委员会,制定《红十字少年委员会组织暂行简则》和《学校团体组织红十字少年会办法》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经过改组,红十字会青少年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1988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国家教育委员会共同下发《学校红十字会工作暂行规程》。1993年红十字会法颁布施行后,学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得到法律保护,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部分省市区红十字会都设立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职能部门或专职、专管人员。
在红十字会法修订中,在总则部分中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在学校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将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