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家园:助力红会精准扶贫

文章来源:879 更新时间:2022-03-14 [字体: ]【关闭

点击量:

 “这个项目就如同春天的雨,夏天的风,来得非常及时,让我们村早日奔向习主席提出的小康社会,可以说小康社会在我们村可以提前实现了。”这是四川省南充市大石沟村村民王旭华的一句话。他这么生动而可爱的评价说的是什么项目呢?就是中国红十字会一直努力实施的“博爱家园”项目。

   博爱家园为“何物”

  用我们项目人员的话说,“博爱家园”是中国红十字会在城乡社区开展的以“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为目标、以“防灾减灾、健康促进、生计发展、人道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人道公益项目。她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是中国红十字会着力打造的以社区为工作阵地、以弱势群体为服务目标的综合性业务平台。

  其实用老百姓的话说,“博爱家园”项目就是由红十字会资助,老百姓自己做主,力所能及地做想做的事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博爱家园的“关注点”

  (一)关注贫弱人群的生活,通过修建饮水工程、卫生站等工程设施改善他们的用水、就医等基本生活条件。

  团结村位于四川省石棉县西北,因为取水难,水背子是每家的必备品;因为插队、取水时间过长、水量不足,村民之间有时还会发生纠纷,甚至打群架。2012年6月26日,根据村民意愿,红十字“博爱家园”投资10万元修建饮水工程完工, 12公里外的甘冽清泉第一次从家家户户的水龙头流出。从此,村民沿用多年的“水背子”被扔出了厨房。几年来,这条送水管道已成为村里的“生命线”,村民每户主动每年出资100元,聘请一位村民沿线巡视,一年365天不间断。“以前求水要靠天,现在家家户户不愁水。”村民毛建全说,这是“博爱家园”项目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午城镇上司徒村、寺坡村地属山西省隰县。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弱势人群集中。当地村民翻山越岭,长途就医。上司徒村支部书记杨润介绍,几年前,曾有村民因外出就医在路上不幸丧生,“受伤的就更多了”。“如果村里有了卫生站,小病小灾能在家门口解决,就能避免不少危险。”杨润感慨。几乎所有村民都希望建设村卫生站。2013年12月20日,红十字“博爱家园”项目支持建设的午城镇司徒村和寺坡村博爱卫生综合服务站通过验收达标。“到时候,我们在自己村里就能看病拿药,既不用担心路上遭遇危险,也怕因为路远耽误了治病。”杨润说,“‘博爱家园’建设帮我们圆了几代人的梦想,了却了我们多年的心愿。”

  (二)关注贫弱人群的生产,通过大家平等参与、共同协商确定扶持方式和对象,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杨宝富,1968年生,属于国家认定的“三级残疾”,贵州省贞丰县小屯镇头猫村黄梨山组村民,家里现有人口6人。在县城木材加工厂打过工,租地种过猕猴桃、四月李等果树,但一年年下来,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2013年5月,他在红十字“博爱家园”项目爱心互助金帮扶下创办了木材加工厂,同时解决了6人的就业问题,加工厂一年有200多万的销售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家庭生活费用、工人工资、社会应酬等所有费用,加上偿还贷款后,每年可以净赚6万多元。“我搞木材加工,可以享受了国家免税政策。我能有今天,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红十字会啊,据我了解,像我们这样的残疾人要是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不仅自己受罪不说,还会受人歧视,哪里还有你创业者发展的机会呀!”杨宝富很是感激地说。

  高元贵,陕西省长武县人,在“博爱家园”项目实施之前,是西坡村典型的贫困户,他上有两位风烛残年身患重病的老人,下有两个因贫辍学的子女,全家仅靠3亩薄产果园维持生计。经过“博爱家园”项目中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红十字志愿者的义务帮扶下,他们家的3亩果园管理技术得到不断提升,仅去年一年就收入了3万多元,今年有望达到3.5万元,缠绕在高元贵心头上的忧愁已变成了他脸上灿烂的笑容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这两方面来看,高大上地说,博爱家园秉承“民需我为”和“民生为本”的理念,以社区(农村)为项目实施单元,以易受损群体的生产生活改善为项目实施内容,有效对接了当前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

  博爱家园很“给力”

  除了生动案例,博爱家园还积累了一串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从规模上看,博爱家园已经覆盖22个省份的802个社区(农村),其中228个社区(农村)所在的110个县为国务院重点扶贫开发县,惠及130多万人口,当之无愧是红十字会助力国家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从资金量上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投入3.16亿元,其中专项生计资金1.31亿元。

  近年来,支持博爱家园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其中核心项目支持的博爱家园很值得晒一下:共修建完成防灾避险设施111个、卫生健康设施168个、文化传播设施91个、生计生产设施462个;开展入户培训1622次,宣传人数达118717人;开展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类培训1276次,培训人数123215人;开展应急演练313次,参加人数43765人;发展社区志愿者9883人,开展培训572次,培训人次9383人,开展志愿活动4258次,志愿者累计人数22662人。

  除了“生硬”的数据,博爱家园还是取得了看似“虚”但很有意义的效果。

  从红十字会与老百姓的关系看,项目立足于社区(农村)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最易受损群体的需要,通过成立村级红十字组织,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使项目与村民保持“零距离亲密接触”,缩短了“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的距离。

  从红十字会参与扶贫工作的程度看,项目注重生计发展,特别是选取弱势群体支持其个性化生计发展方案,做到精准到户、措施到位;扶贫先壮志,通过易受损性与能力评估、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群体认识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树立脱贫信心,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使红十字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博爱家园有“个性”

  具有“国际范儿”

  博爱家园的项目管理理念很国际化,使用了PMER管理方法和VCA、逻辑框架等项目工具。通俗的讲,PMER说的是项目注重结果导向和过程管理,做好项目规划、监督、评价、报告每个环节的每项工作,促使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持续改进,并具有可持续性。VCA用中国话说,是社区易受损性及能力评估,就是项目具体要做什么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和想法,也就是要深入到田间地头,与老百姓“亲密接触”。

  烟墩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镇,以农业经济为主。2013年6月,红十字“博爱家园”落户烟墩村后,村子面貌开始日益变化。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博爱家园怎么建,自己说了算”。项目人员走进每家每户,让村民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指导他们绘制社区资源图、历史线、问题树等。村民邹泉华今年60多岁,一直在烟墩村生活,对村里的情况最了解。项目人员到他家请他绘制了社区资源图,又听取了他关于烟墩村发展的想法和意见,还把他说的都记录在本子上。邹泉华说,他这辈子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尊重。

  也很“接地气”

  虽然博爱家园管理起来很国际化,但具体执行还是很讲究与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因地制宜”,尤其在生计发展方面,不但探索了很多模式,而且顺应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

  三合村处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城乡结合处。几年前,三合村还是十几年前的老样子,村民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2013年“博爱家园”项目进村后,该村将生计基金发展定向为“农村合作社+务工+入股分红”的模式,以发展观光休闲业为主,烟草种植、蔬果种植为辅。如今,三合村已成为郴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海北州门源县苏吉滩乡药草梁村地处草原,牛羊养殖是支柱产业。“博爱家园”项目实施之前,在村民朵连生的带动下,全村46户共同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门源县红十字会决定将生计基金全部注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发展生产,所获收益主要用于贫困村民。生计基金的注入不仅扩大了合作社的生产规模,而且发挥了能人传帮带的作用,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生产技能。一年期满后,合作社既要交回本金,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注入生计基金,以扩大基金规模,为贫困村民创造更多致富机会。

  流沙河镇合兴村是宁乡西部最偏远的贫困山区,用准用活用好,实现救助常态化是合兴村定下使用生计基金的宗旨。通过村民遴选,村支两委民主评议确定救助对象,按照“大户绑多户”带动发展模式,将生计基金注入有基础、有前景、易增收的农业产业大户手中,得到群众一致认可。具体做法,由村委会担保,将10万元生计基金,扶持2家农业立业经营大户,各自捆绑5户贫困户带动发展产业,利用生计基金分期分批循环滚动,实现帮扶常态化。从目前运作情况看,解决了50人以上的就业问题,10户捆绑户经济明显改善,与上年相比,增收43%,突破了年收入2万元大关。

  地毯编织是作为新疆和田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手工业。阿兹古丽是当地策勒县玛合玛勒社区的普通居民,也是一名专业地毯编织手。她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计划扩大生产规模,购置更多地毯架子,招录更多编织工人。但传统手工产业资金周转周期长,正愁缺乏投入资金的时候,她打听到了红十字会正在社区发放无息贷款的消息,很快递交了借款申请。社区项目管理小组和县红十字会多次入户调查,认为她有比较清晰的经营思路和还款能力,同意她的申请并给她发放了10000元生计基金资金。经过努力,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以前一个周期(大约40天)能编织3-4张地毯,现在提高到6张,每月净收入增加了2000元。

  还有“个性标签”

  博爱家园的管理工作很国际化,扶贫工作很扎实,同时“不忘初心”,将志愿服务、人道传播、应急救护培训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凸显了红十字特色。

  湖南省宁乡县将志愿服务常态化,合兴村成立了由村支两委成员、村小学教师、村卫生室医护人员、退伍军人、离退休干部等人员,组建了一支60名志愿服务队,深入全村开展自救互救培训、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和讲座、慈善助学、低保户评定、关爱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发展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等活动,既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聚集了社会爱心力量,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又对少数群众价值观念偏颇、荣辱观念不强等问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避免了“高大上”的空洞说教,让群众身边人、身边事来树标杆、作示范,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纠纷的人少了,讲谦让、谈奉献的群众多了。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大坪村红十字组织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入户宣传,为每家每户发放了《应急宣传手册》,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卫生健康、红十字运动知识传播、常见疾病预防、防灾减灾应急救护演练”五类培训3次,培训志愿者15人次、培训村民137人次、培训中小学生42人次,入户宣传163余户,80%以上村民加深了红十字会认知,掌握了减灾防灾、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

  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街道朱北社区,上到80岁老人,下至刚上学的孩童,每人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志愿服务的理念。朱北社区是城区老社区,居民中70%为老年人。于是,这里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关老”为主。“博爱家园”落户后,招募了900余名志愿者,建立了“医疗志愿者服务队”“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小小志愿者服务队”。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社区里蔚然成风。

  博爱家园被“点赞”

  受益人、志愿者、项目人员纷纷“点赞”

  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斗麻村村民韦小全是水电站建设的移民搬迁户,他满怀感激之情说道:“我发展养鱼取得之所以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感谢党委、政府为我们出谋划策,感谢乡红十字会为我提供了资金帮助,我希望爱心互助金能够早日壮大起来,能够帮助更多想发展的困难群众,早日脱贫。”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水井巷社区王涛说:“如果没有红十字会的帮助,没有生计基金的雪中送炭,我的事业不可能有如此顺利的发展。不仅仅生计基金的资助,红十字会调动的资源,远远超过这些。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红十字会和“博爱家园”项目的支持;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回馈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

  新疆策勒县维吾尔族姑娘阿兹古丽讲到:“在收到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的援助前,没有从政府和其他组织得到过资金支持。现在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注入一些资金,扶持更多女性就业。红十字会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开头,感谢红十字会。”

  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历山街道彩板峪村,只要提起红十字会,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感谢红十字会,给老百姓办了大好事、大实事。博爱家园,是俺们心中的家园。”

  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合尔营村志愿者王英说:“红十字会在我村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我们的工作微不足道,但只要能够换来广大群众的认可,传递爱心、凝聚力量,提高我村群众韧性和发展的能力,我就觉得很满足了。志愿者已成为传播红十字理念的主力军和执行项目的助手,让我们关心呵护每一个生命。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将继续发张红十字“人道 博爱 奉献”的精神。”

  青海省红十字会项目官员史晓莹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博爱家园项目不仅仅为项目村群众普及了灾害、危机和动乱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还为项目村群众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提升了项目村群众的韧性与发展能力,也给我们项目工作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历练平台,拓展了视野,使我们得到了锻炼。”

  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黑甲山后街社区项目负责人说:“项目各类活动的开展不断传播着“人道 博爱 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同时也拉近了红十字会与辖区居民之间的距离。辖区居民通过博爱家园掌握了应急救护知识,知道了养成练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增强了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

  政府也是看好我们的

  关心红十字会的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了,今年6月我们在贵州召开了中国红十字会助力脱贫攻坚博爱家园现场会,国务院扶贫办欧青平副主任发表了书面讲话,对我们以博爱家园为抓手推进扶贫工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鼓舞了我们每一位红十字人。他是这样说的:

  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党和国家在人道领域的重要助手,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把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核心任务来抓,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做出了表率。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为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扶贫开发探索出了三条重要的经验:

  一是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注重树立崇高的道德风尚。红十字会在实施扶贫项目过程中,始终注重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扶危济困、守望相助”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使贫困群众在发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培育了友善互助的人道情怀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让扶贫工作的社会成效得到更多彰显。

  二是坚持“扎根基层、群众参与”,注重建立稳定的扶贫长效机制。红十字会坚持“自下而上、群众主导”的扶贫模式和深入田间地头、精耕细作的工作方法,增强了贫困群众对扶贫项目的主人翁意识。由贫困户作为项目设计和实施的主体,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第三,坚持“输血加造血”帮扶模式,注重实现保民生与促发展的有机结合。红十字会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大病救助、送温暖等直接惠及民生的公益项目,向贫困社区、贫困人口提供直接的物资、资金和服务,有效地缓解贫他们的燃眉之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通过倡导和践行“授人以渔”的社区能力培育模式和扶持计划,坚持“自主、协力、扶助、持续”的项目原则,开展生计帮扶、产业支持、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行动,通过帮助社区制定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提升社区的综合治理自我发展能力。

  中国红十字会探索的扶贫开发工作经验,值得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借鉴。

  博爱家园在新时期的“意义”

  2015年5月5日对于我们每一位红十字人来说,是激动人心而至关重要的一刻,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了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他说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我们要具体怎么做呢,红十字会系统上下都在发奋思考,梳理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博爱家园的理念和思路既符合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项目本身又是红十字会开展人道救助、实施核心业务的重要平台。如此说来,红十字博爱家园还是蛮“高大上”的。

  博爱家园是红会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的具体体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博爱家园项目一开始就将“推动社区治理”作为项目的目标之一,总结以往的经验,让社区的群众作为项目的主人,全程参与项目的所有活动,全过程实行民主协商、平等参与,红会充当了支持者、资助者、服务者的角色,决不是因为我们出了钱,一切都要听我们的。这样在社区所开展的所有活动,符合大多数社区群众的意愿,很少听到不同声音,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也让社区变得更加和谐。可以说,我们通过项目推动社区的治理,也是中央提出的社会大治理的一个缩影,是红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具体体现。

  博爱家园是红会参与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抓手

  我们2012年就将生计发展作为博爱家园建设的四大内容之一,立足于最易受损群体特别是贫困人群的治贫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与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高度契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博爱家园项目已推动红十字会精准扶贫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提供一笔生计金,支持贫困户或致富带头人自主创业、发展生产,辅以技能培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开发式扶贫综合效应。同时,通过修建防灾减灾设施,普及防灾减灾、逃生避险等知识和技能,着力改善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状况。博爱家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易受损性与能力评估(VCA),这是项目实施的基础,不但准确掌握了社区群众的需求,也了解了群众的贫困状况,使我们的资助做到精准到户、措施到位,可以说在扶贫工作中起到了“助力”和“补充”的作用。

  博爱家园是红会实施核心业务的重要平台

  “三救三献”是各级红会的核心业务,开展核心业务要有一个适宜的平台,那就是社区。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可以把红会的防灾减灾设施或卫生健康设施建在社区,可以把红会的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传授给社区民众,可以把互助友爱、和谐相处、奉献爱心的文明生活理念传递给社区群众,让红会的“三救”有了施展空间,让红会的“三献”有了扎实基础,红会的核心业务进入了社区也就落到了实处。

  博爱家园是红会传播红十字精神的重要阵地

  红会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精神,传播人道价值理念,切忌空、大、虚,需要有阵地依托、载体依托。博爱家园面向社区,成立基层红十字组织,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十字特色活动,踏踏实实为社区百姓服务。社区百姓通过参与项目、受益于项目,能够从身边事、身边人真切而具体地感受红十字精神的力量,自发地认同、接受红十字理念,并主动传播周围,传播到社会,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补充。

  (文/贾 燕)

版权所有:南阳市红十字会 地址:南阳市中州路363号 邮编:473000 电话:0377-63159704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豫ICP备13010699号

豫公网安备 411303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