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尽劫波兄弟在

文章来源:1273 更新时间:2018-12-03 [字体: ]【关闭

点击量:

渡尽劫波兄弟在

——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订“金门协议”始末


 

“金门协议”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别授权的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直接促成了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的诞生,并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诞生,成为两岸关系的“破冰之举”。

“协议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遵循“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原则,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人道救援、生命救助、水上救生培训、民间沟通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莫拉克”风灾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积极救助受灾同胞,参与灾后重建,增进两岸人民的了解和友谊。2011年,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被首次纳入第三届海峡论坛,彰显了红十字组织在民间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  记者   莫寒梅

1990年9月11日,清晨7时30分。台风刚过,海面风平浪静。

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韩长林一行5人乘坐悬挂白底红十字旗帜的“厦渔507”铁壳船,从厦门东渡码头出发,目的地是一水之隔的金门。

9月12日,在金门“仁爱新村”,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就参与见证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进行协商,签订《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有关海上遣返协议》,简称“金门协议”。从金门商谈得到启示,海峡两岸分别于1990年、1991年正式成立海基会和海协会,逐步开启“两会商谈”的大门,迈出了两岸关系史上的重要一步。

一纸协议“破冰”两岸关系

“金门协议”的签订,源于当年海峡两岸之间的特殊关系。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迫于内外压力,开放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但海峡两岸音讯隔绝,不能直接通邮,怎么寻找亲人?

“中国红十字会有一项传统工作——‘查人转信’”,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台湾事务部副部长张希林介绍,信件最多的时候,一天超过1000封。为此,作为寻亲信函中转站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专门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提高查转效率。

“就是在那样的特殊年代,作为两岸同胞联系的唯一渠道,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开始往来。”张希林说。

1990年6月,台湾红十字组织负责人徐亨应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敏章邀请赴北京访问。其间,陈敏章与徐亨举行会谈,达成两岸红十字组织沟通往来的默契,为后来签订“金门协议”奠定了基础。

一个月后,一场海难加速了这一进程。1990年7月22日,福建省平潭县发现一条搁浅渔船,船舱被钉死,舱内26人中,25人已经死亡。幸存者介绍,他们都是福建沿海渔民,为了谋生私渡海峡,结果在台湾被抓。台湾当局把他们关在船舱里遣返大陆,船舱很小,密不透风,在7月的海上,25人被闷死。

“私渡海峡到台湾去,这在当时的福建沿海地区比较常见。”张希林介绍,80年代后期,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奉行单向的开放政策,限制大陆民众与台湾的正常交往,一些大陆民众便以私渡的方式前往台湾。台湾当局将他们视为非法人员,拘捕投监,境遇十分悲惨。

“7·22”事件曝光后,海峡两岸舆论一片哗然,两岸红十字组织介入事件调查。8月7日,台湾红十字组织副秘书长常松茂给时任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韩长林打电话,希望在第三地就遣返问题进行会谈。

但这件事调查还没有结果,8月13日,又一起惨案发生:台湾当局派军舰押送大陆渔船,军舰不慎将渔船撞沉,渔船上50人中21人淹死。

为避免再次出现死伤悲剧,切实解决私渡人员遣返问题,中国红十字会向台湾红十字组织建议,双方签订遣返作业协议,将私渡人员遣返纳入规范程序,使遣返作业在两岸红十字组织的见证下进行。遭受强大舆论压力的台湾当局,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建议很快作出了积极回应。

音书断绝40年后的“大陆来客”

“8月上中旬的十几天,常松茂几乎每天都和我联系,不是电话就是传真,讨论面谈渠道。有时晚上电话打到我家里,我拿起电话,那头常先生就问,‘请问是韩公馆吗?’令我一惊,因为我从没听人这么叫过。”韩长林笑道。

“两岸隔绝40多年,累积了太多关切,开始沟通后,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海上的两起惨案成了新的导火索,尽快面谈已势在必行。”他回忆。

双方商定,台湾红十字组织由秘书长陈长文带队,一共四人参加会谈。中国红十字会则由秘书长韩长林带队,包括时任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乐美真,中国红十字会台湾事务部副部长张希林,福建省红十字会副会长计克良。

后来,考虑到台湾预想的海上交接方案缺乏安全性,也不易操作,将福建(马尾)—马祖作为遣返地点更方便,时任福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方庆云也以福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身份加入谈判组。

9月11日,韩长林一行5人乘坐“厦渔507”铁壳船,从厦门东渡码头出发。“8时30分到了约定地点,老远就看到常松茂先生,站在一条小船上向我们招手,并为我们拍照,船晃动很厉害,他已70多岁了,很令人担心和感动。”韩长林回忆。

11日下午2时30分,在金门“仁爱新村”,商谈正式开启。商谈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张,而是在友好互信的和谐氛围中进行。

12日,双方对遣返对象、交接地点、遣返工具等细节问题达成四点协议并签订协议书:一是确立“人道精神与安全便利”的遣返原则;二是明确以“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简称“私渡人员”)以及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为遣返对象;三是商定以“马尾—马祖”和“厦门—金门”为遣返交接点;四是确定遣返程序。

10月8日,双方根据“金门协议”第一次顺利进行了海上遣返工作,首批55名私渡去台的大陆居民从马祖回到了福州马尾港。

截至2017年底,据不完全统计,两岸红十字组织已共同实施双向遣返作业227批,总人数达39035人。同时,通过厦金(厦门与金门)、“两马”(马尾与马祖)航线及福州黄岐至马祖航线开通的“红十字生命救助绿色通道”,已帮助3893名患病台胞及时返台。

“五无协议”背后的信任与理解

“金门协议”是1949年以来,两岸民间团体受权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在两岸关系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开端。

韩长林记得,8月24日晚,常松茂通过电话向他提出,面谈地点可否选在第三地,如日本、菲律宾。25日,韩长林电话答复:“日本、菲律宾两地不妥,两处均不在中国领土内,谈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跑到别人的地方去?台北我们去不了,金门有无可能?”

随后,韩长林立即向乐美真报告,国台办也同意该意见,“金门远离台湾本岛,当时台湾人要去金门也是受限制的,没有人知道要发生什么,也没人会关注,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时,台湾当局的“动员戡乱”还没终止,金门又是战地,而且中国红十字会谈判组成员大多是共产党员。在金门和共产党员接触,政治风险可想而知!但在最后,依然是金门,依然是一场极其顺利的商谈,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尔虞我诈,只有坦诚、互信、平等、尊重,这其中的微妙变化,不言而喻。

金门商谈后,陈长文曾透露有关细节。当时,他找到时任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汇报有关情况,郝柏村当场便问:“为什么不到金门?”陈长文立即追问:“金门可以吗?”郝很肯定地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商谈地点就此敲定。

9月11日,韩长林一行抵达金门,上岸后,没有任何手续,没有任何检查,大家都很兴奋。车行路上,两侧空地里密密麻麻布满了水泥桩子,顶上是尖朝上的三角形钢叉。有人问:“这是什么?”徐祖安回答:“是防共军空降的。”大家都笑了。

到了“仁爱新村”新建招待所,谈判会场就在楼下,布置也很简朴:方桌、鲜花、糖果。会议室只悬挂红十字旗帜,没有其他任何政治元素。

商谈过程中,双方重点讨论的内容有二:一是“非法入境”“遣返对象”的确定;二是落款名称及签署日期。

“两岸没有共同的法,‘非法’究竟是什么法?‘入境’,是国境还是边境?渔民捕渔、避风、加油、修船等进入对方港口,应不应该作为遣返对象?这些都需要厘清。”韩长林说。

落款名称,为了避开敏感字眼,双方商定均不使用全称,而是用“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字人是双方代表韩长林、陈长文。

在签署日期上,双方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分歧。陈长文坚持用“民国年号”,韩长林坚持用“公元年号”,双方甚至谈到用“天干地支”落款,最后决定“各签各的时间”,分别写“1990年”和“七九年”。

没有单位名称、没有签署人职务、没有加盖公章,没有一致时间、没有“经过会议批准”,可谓一份“五无协议”的“金门协议”,却在此后20余年历经风云激荡,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会谈结束后,台湾红十字组织赠送参加商谈的大陆代表每人一瓶“金门高粱”酒。

“我一直珍惜此酒,视为珍宝。我一定要等到两岸统一那一天打开畅饮!我深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20年后,在“金门协议”签定20周年纪念现场,方庆云感慨地说。 

版权所有:南阳市红十字会 地址:南阳市中州路363号 邮编:473000 电话:0377-63159704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豫ICP备13010699号

豫公网安备 41130302000200号